男孩,今年15岁,马上就要中考了,孩子却叛逆的不行,我们跟他说了很多遍现在要以学习为主,他一点都听不进去,整天想着法的逃学,咋办呢?
馒头妈咪LK TA回答:
回答时间:2023-04-20 18:38精选回答
随着孩子的长大,很多家长都会感慨,孩子大了怎么就变了个人似的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随着孩子的成长,他们开始找到了自己独立的自我,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了。再加上初三的孩子即将面临中考,学习压力更大,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变得叛逆起来,家长要正确看待,及时引导。
中考前孩子叛逆父母该怎么办?
一、摆正心态,多观察。
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,家长必须先冷静下来,好好观察孩子的日常,找出孩子变化的原因。不要以强硬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反叛。这时候的孩子就像紧绷的橡皮筋,越是用力,反弹会越加厉害,因此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,对孩子的行为不要以暴制暴,这是不可取的。
二、主动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。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觉得很多事情是自己的隐私,往往不太愿意与家长交流,所以,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。但是,家长师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跟孩子交流的目的是为孩子分忧,而不是跟孩子争执。尤其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指导,而是要以商量的口气向孩子提出建议。
三、重新认识孩子,了解他的世界。
家长往往过多关注和督促孩子学习,这种单一的沟通无法让孩子开启心扉。若要孩子接纳,家长应和孩子聊他的生活状态、感兴趣的事。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,家长也应支持孩子去做感兴趣的事,从而真正了解他的生活状态。
四、少说话,多引导。
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心里本来就很烦,父母的唠叨已经忍受了十几年,早就听得心烦意乱。作为父母,还不如闭上嘴,多为孩子做一些事情,或是借着别人的口,将道理传递给他。
五、信任孩子。
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,我们要给予他们相应的信任。孩子们常常说,我爸爸、妈妈不信任我、不理解我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要给予他一定的权利、信任,一些事情可以让他独立去做,接纳他们做得不那么好的一面。因为他们处于半成人期、半儿童化的状态,所以,信任是非常重要的。
六、给孩子适当减压。
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,周末和节假日最好能陪伴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,这样做不仅能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,改善孩子的情绪,还能增加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,增进亲子感情。有了这些心理基础,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就会明显减弱,也能主动接受父母的教育,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。
七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。
青少年虽然已经不小了,但毕竟还没有成年,思想和品德都没有完全定型,所以家长应该抓紧时间实施鼓励教育,肯定孩子正确的行为。
八、以身作则,塑造正面榜样。
家长是孩子的榜样,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说话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。在孩子的叛逆期,尤其需要家长扮演好正面榜样的角色。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、情感偏见和行为反应,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塑造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,并鼓励孩子在学习、社交等方面树立好的榜样。
中考前孩子叛逆的原因有哪些?
1、孩子的自我意识提高。
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不再像小时候听父母的了。如果孩子意识到,自己一直在父母的控制和要求下生活,就会产生叛逆心理。不满和叛逆的最好表现是发脾气,用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。
2、家长过度唠叨。
其实爱唠叨好像是每个家长特有的技能,但是适当的唠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体现,但是一旦超过那个度,就会让孩子很烦。比如在孩子小时候唠叨孩子多向谁谁学习、别和坏孩子玩儿,长大了唠叨应该做什么工作等等。孩子听多了会产生厌烦心理,认为你是在干预他的生活。
3、跟风模仿。
到了初三之后,叛逆的孩子越来越多,在学校里叛逆成了一股风气和时髦,不叛逆反而会被嘲笑。
4、初三学生压力太大。
孩子不仅处于青春期,还处于初三升学的敏感阶段。升学压力大,对自己充满期待,容易用其他方式表达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情绪。父母关心的话,孩子会觉得像是在唠叨和责备。异常敏感的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不满意,变得易怒和叛逆。
牛爸爸的宝宝 TA回答:
回答时间:2023-04-21 17:15为了改变孩子,父母从批评、斥责、吵闹到无可奈何、焦虑不安。其实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,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。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,有“三条高压线”和“两个陷阱”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。“三条高压线”分别是忽略孩子的存在、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,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和独立意识,破坏亲子关系。“两个陷阱”是“有条件的爱”和“输不起的心态”。
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,这是交易而不是爱,在这种条件下,你无论做什么,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,他不会感激你,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。调查数据显示,仍然有23%的家长保有此种心态,他们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,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。
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,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,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,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,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,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