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孩子十六岁,上高一了,是个女生,因为中考是擦边进入重点高中的,所以在班级里学习成绩是倒数的,时间长了,她自己非常有压力,以至于情绪崩溃,现在产生了厌学情绪,不想上学了。这该怎么办呢?
杨桃yangtao TA回答:
回答时间:2023-05-18 12:30精选回答
很多孩子进入高中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和无时无刻都存在的竞争,导致厌学。对于这样的孩子,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,毕竟现在孩子还是在学校,如果出了校园,进入社会,这种压力会更大,想要孩子变得更优秀,就要得抗住压力。厌学就是孩子需要克服的第一关。
高中生不想上学怎么办家长怎么开导?
1、正确看待厌学
首先家长要正确地区分孩子厌学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的。孩子暂时的厌学情绪是正常的一种心态。孩子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,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和消极情绪。对于这种压力,进行适当地宣泄,是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厌学情绪的。
2、深入沟通开导
对于出现厌学情绪的学生,家长要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,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。一些孩子出现厌学情绪,内心也渴望被人所理解,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厌学学生进行面对面,坦诚地沟通,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,才能开导孩子的厌学情绪,让孩子重新回归到学习当中。
3、给孩子适当减压
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,父母也要注意平衡孩子的学习和休息,如果孩子一直在学习,得不到充分的休息,就会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。父母在平时要注意给孩子劳逸结合。在孩子学习完以后,可以带孩子出门运动,或者是爬山、游玩等活动,帮助孩子缓解压力,才能有效地避免孩子出现厌学情绪。
4、培养孩子抗压能力
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,在学习生活中偶尔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承受,产生厌学的心理,严重的还会产生情绪问题。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等等,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的时候,就不会因逃避挫折而轻言放弃学习。
5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
兴趣是非常重要的,学习兴趣对于厌学的高中生进行心理疏导相当关键,家长在生活中想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,就需要多表扬和鼓励,千万不要吝啬夸赞,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,从而更好的学习。
6、帮助孩子设定目标
有时,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,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,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的目的是什么,所以就会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。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,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,并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意愿。
7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
在家庭里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。这里的“环境”指的不单单是安静的空间、宽敞的书桌,还指的是精神上的环境。孩子完成一天紧张的学习,回到家后还要做大量的作业,这时家长应该适当地为孩子缓解压力,比如吃饭的时候多和孩子聊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,而不是一味的叫孩子努力学习。
高中生不想上学的原因有哪些?
1、学习负担和压力过大
现在的高中生,学习压力和负担之大是无须讳言的,一个认真的高中生,每天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2小时,这种压力和负担,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生来讲,确实是不适当的。
2、没法学
有些同学他对成绩排名及别人的看法看得太重,导致他在考试之前都非常焦虑,如果在几番失利下,就更加受挫了,长期下去可能会厌学。
3、家长期望值太高
当前的高中学生的家长们无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对于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目标,致使不少学生“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”,甚至“搭起梯子也摘不到桃子”,久而久之,难免不灰心气馁,产生厌学情绪,甚而逃避或放弃。
率真梦想mA TA回答:
回答时间:2023-05-19 18:00当高中生不想上学了,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给孩子说:现在的社会,学历就是敲门砖。现在辛苦的学习,就是为了将来轻松的工作。已经读到高中了,很不容易了,学习了十几年,怎样都不可以前功尽弃,再努力一下,你可以看到成功的自己。
可以尝试让他在假期,提前去亲身体会一下没有文凭需的工作艰辛,在社会上受到磨砺,然后尝试带他去美丽的大学校园去感受一下,熏陶一下,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行,告诉他:放弃学业步入社会很容易,但是从社会再回学校那就太难了,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拥有的可贵。
家长一定要通过倾听、关注、引导等方式了解原因,并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,例如鼓励兴趣爱好、帮助排解压力等,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。
感恩遇见yo TA回答:
回答时间:2023-05-24 09:40高中学生出现厌学情绪,首先要找到原因,然后再去解决问题,这才是最佳的办法,否则只能是毫无头绪,最后导致辍学的后果。
如果孩子是学习上遇到了瓶颈,可以与孩子讨论讨论解决的办法,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去请教一下合适的老师,听听老师怎么说,开拓开拓思路。
孩子如果是迷恋手机和电脑网络游戏,可以与孩子商量,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,带孩子出去走一走,散散心、逛逛街、进进商场、甚至去看看电影,或者一起去游乐场玩玩,放放松,多陪陪孩子。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,走进孩子的心灵,用心体会孩子的欢乐与苦闷。